或許,根本就沒有自住客跟投資客的差別
在進入正題前,我們先來思考一個情境題,有ABCD屋主:
A屋主:
10年前以600萬購入,實際住了10年後,如今以1200萬賣出。
B屋主:
10年前以600萬購入,放了10年都沒住,如今以1200萬賣出。
C屋主:
1年前以1800萬購入,住了一年,被公司調職到其他縣市任職,被迫出售房屋,如今以2200萬賣出。
D屋主:
1年前以1800萬購入,放了一年沒住,如今以2200萬賣出。
--
例子舉完了。有看出其中的差異嗎?
究竟,屋主是自住或投資,是以"持有年限"還是"出售理由"作為判斷依據?又或者,其實沒有自住或投資的差別,最後成交價才是真的,其餘根本不重要?
多數買方跟房仲看屋,很常問房仲:"這個屋主是自住還是投資?"。
90%的買方都希望聽到"屋主是自住"的答案,因為買方會認為跟投資客買房是無形中助長房價。但實際狀況真的是這樣嗎?
就實務經驗,投資客心中常存的是"投報"及"金流"。若把價格掛高高卻導致資金卡住,這是投資客不願看到的事,反倒投資客較容易見好就收、懂得見風轉舵。但對於多數自住客屋主來說,由於房子就那麼一間、認為自己千挑萬選才選中,且住過通常對房子有感情,若沒達到預期價格,寧可繼續擺著、等待有緣人。
後來我們懂了,買方詢問房仲"屋主售屋動機"是人之常情,姑且不論買方是否相信其理由,至少能滿足買方對這房子的臆測及梳理奇摩子。至於價格,則是滿足奇摩子後的下一步。不僅是買方,賣方亦然。
成交價,只不過是結果論。實際狀況如何,只有當事人才知道該空背景條件下,買賣雙方是如何達成交易共識的。旁人則常拿結果論自以為客觀地下論斷。
有經歷過的人,就懂。